埙是有着8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古老乐器。其音色具有典雅、古朴、深沉、厚重等特点。其独有的魅力吸引历代制埙和吹埙人不断去学习、研究和发展它。如1920年上海大同乐会王巽之先生就曾研究、制作和演奏埙。如今,埙已被纳入中国非遗保护协会的中国埙专业委员会,越来越多的在学术和舞台上放出光彩。
四川音乐学院·西南音乐研究中心·乐器研究所的乐器研究工作始于1953年。在陶埙这件乐器的制作传承及研究上取得了许多优秀研究成果。在保留古埙原有特色的前提下,四川音乐学院王其书教授首创复合振动腔体结构发明了双腔葫芦埙,增加了谐振和共鸣,产生了超吹音,将音域扩展到两个八度。同时,适当扩大音量,配齐音列。让转调更加方便,大大丰富了表现力。双腔葫芦埙于1992年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并创建有“后土埙乐团”。双腔葫芦埙在国内外的演出实践中受到中外音乐及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和欢迎,并于2022年入选成都市武侯区非遗项目。 二、培训项目简介 本项目以四川音乐学院非遗代表性项目陶埙制作技艺-双腔葫芦埙为依托。从陶埙的历史脉络及艺术理论、演奏技术、改良制作技艺以及数智化融合研究四个维度切入,系统的进行四川音乐学院非遗项目复合型传承人才的梯队建设培养。为西南地区民族乐器的传承、创新、保护与发展积累理论结合实践的学科基础;建立起具有专业素养和学术精神的高阶传承人才队伍;为社会及大众打造传统中国文化底蕴支撑下的音乐盛宴。形成高校、中小学、社会大众的良性交流互动;演奏实践、学术理论、改良制作技艺、数智多媒体技术等跨学科融合的多维支撑。同时通过人才遴选机制,为优秀的青年音乐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及发展平台。 (运用3D打印技术完成的双腔葫芦埙) 把传统乐器数字化是保护民间艺术的一种先进手段。数智工程应对不同形式的传统艺术采用不同的技术,以保护民间艺术的完整性。采用数字技术把音频与视频相结合,对传统乐器进行保护,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智技术成为强化传统音乐保护与创新的重要方面。本项目也正是立足于通过新媒体视频平台、三维信息采集、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3Dmapping技术等,为传统乐器赋能。探索基于艺术与科技的综合数智化系统交融。力争更好的实现数智音乐的保护、传承和创新。 (后土埙乐团) 王其书,四川音乐学院教授,乐器研究所研究员,民乐系硕士生导师。1956年毕业于重庆市巴蜀中学并考入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竹笛专业学习,师从民乐前辈沈文毅教授。196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62年应邀赴西安音乐学院讲学一年,教授改良10孔笛。历任四川音乐学院民族管乐教研室主任、院教务处副处长、科研处处长、音乐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等职。主要从事民族管乐(笛、箫、埙)教学、演奏,民族乐器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等工作。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四川省声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发明协会会员,四川民族管乐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1993年起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四川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 1963年获四川省首届笛子比赛第一名。历年来演奏录制出版过唱片2张,原声磁带3盒。收录乐曲20多首,在海内外广泛发行、广播。发表论文30余篇,编写竹笛教材6册,创作新曲笛独奏曲《三峡随想曲》获四川省首届优秀文艺作品二等奖。多次出国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所演奏作品——双腔葫芦埙与管弦乐队《鱼凫祭》两次在国际、全国比赛中获奖。从事音乐教育工作40多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成为国内各级文艺团体和艺术院校的骨干。 长期从事民族乐器的研究和改革工作,1983年改革成功“多功能组合式17键新曲笛”获第三届全国发展展览银奖、1987年文化部科技进步四等奖。1990年改革发明“双腔葫芦埙”获四川省首届少数民族文艺基金最佳奖,1992年北京国际发展展览银奖、1992年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国家发明三等奖。该成果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居全国领先地位。 1991年以来,主持承担国家教委八五规划科研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乐器研究》、教育部九五规划科研项目《西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考察研究》,参加教育部十五规划科研项目《南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对比研究》、国家文物局国家八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四川卷》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取得很大成绩。并主持建立了四川音乐学院“西南少数民族乐器陈列室”,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主要专利技术:(专利号90212667.9)1991年实用新型双腔葫芦埙。(专利号201310146275.1)2013年发明专利新型双腔葫芦埙。 张莉 助理研究员,中国民族管乐委员会理事、四川笛子学会理事、中国排箫学会理事、中国埙学会理事、后土埙乐团副团长、武侯区非遗项目《陶埙制作技艺》负责人,双腔葫芦埙传承人、制作人,现就职于四川音乐学院西南音乐研究中心乐器研究所。工作以来先后完成《穿斗笙研究》、《低音双腔葫芦埙的研制》、《双腔葫芦埙声学品质及演奏性能改良》、《西南少数民族乐器录像资料数据化》、《西南少数民族乐器资料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获相关研究专利两项,获“2019中国乐器行业创新成果奖”,并多次在国内外重要音乐活动中担任器乐演奏员。十余年来长期从事埙制作及演奏,所制双腔葫芦埙数套(高、中、低音)被武侯区非遗民俗展厅、中国铁建等企事业单位收藏,首演埙作品《梅赋》、《埙之韵》等。以第三作者参编埙教材《 双腔葫芦埙实用基础教程简谱版》。 杨述清(省级非遗传承人),1966年9月生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制作技艺传承人。15岁开始从事陶瓷制作技艺工作,师承于桂花土陶传统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严肃诚先生 。1981年至2000年在著名历史陶都“西蜀陶艺之乡”四川省彭州市桂花镇国营陶瓷厂任手拉坯成型师。连续获2014、2015年彭州市桂花镇陶艺手工制作大赛“手工拉坯”专项比赛“第二名”。多年来一直从事陶艺手工拉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所教授学生遍布俄罗斯、美国、日本、尼泊尔等世界各国,及国内大专院校等。并被四川音乐学院等高校特邀为陶艺制作校外专家。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序列梯队储备人才五名。多次在国内重要文化活动中受邀担任陶艺制作非遗技艺传承和展示专家。 姚子杰:川音成都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系跨媒体专业主任;北京工业大学数字艺术专业硕士学位;成渝双城经济圈高校大学生非遗数字文创设计大赛专家评委;元宇宙创作设计培训讲师;元宇宙创作设计应用工程师;Unity游戏设计师;苹果认证数码视频高级编辑师研究方向:元宇宙技术研究、跨媒体交互设计与开发。主要学术成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作品25余篇,主持省厅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课题5项,获得各类重要奖项10余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多项,并著有《ZBrush+3ds Max次世代游戏制作大揭秘》及《数字艺术与现代科技融合的研究》等书籍。创作的游戏作品公开发布并获得“中国学院奖”游戏策划类第一名及教师组第三名,创作的虚拟展厅获得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教师组一等奖,获得香港当代设计奖专业组银奖,创作的绘本获得英国生态设计奖专业组铜奖,创作的多媒体展示系统获得亚洲青年艺术设计联盟优秀奖。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奖;多次应邀参加各类行业分享会、学术研讨会与学术交流活动;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地址:3522集团的新网站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地址: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
电话:028-83436048